王的事情了?”
“当日项王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他身先士卒带兵前往齐地,大王要是真的效忠项王的话,那么当日项王向你征调军队的时候你就应该亲自率领淮南的人马为项王做前锋,可是大王托辞病重不能前往便罢,甚至只派了四千人去应征!”
随何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英布对项羽不忠的事实,“之后汉王攻下彭城,消息传开后,大王要是真的效忠项王的话,那么当日就该调兵渡过淮河,协助项王跟我们的大王于彭城下会战,可是你却选择了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大王的种种所为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不仅不能向世人证明你对项王的忠心,反而成为你对项王不忠的铁证!”
随何的直言不讳让英布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有心想要反驳两句,却发现自己什么也反驳不了。
因为随何说的那些事,全都是他自己做的,不仅是他做的,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要不然项羽在夺回彭城后,屡次派使者前来责备他,并且召他前往彭城的时候,他也不会因为心虚而惶恐,更不会因为惶恐而不敢前往彭城了。
只是英布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归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不代表他能够随便接受别人对他的指责甚至是训斥。
被揭下遮羞布的英布正想要发怒,结果就听到刚刚还义正词严地一一指出他如何对项羽不忠的随何话锋一转道:“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是大王你对项王不忠,但我看来错不在你的身上,而在项王的身上。”
哦?
随何的一句“但是话又说回来”直接拉住了想要发怒的英布:“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随何继续义正词严地道:“因为项王本来就不是一个值得效忠的人,当日他背弃盟约不说,甚至还杀害义帝,以至于即便项王的军队再强大,他也一样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在彭城一战后,虽然不少诸侯都背汉投楚了,但是他们是因为发自内心认同项王所以才背叛汉王的吗?”
“不,他们只是屈服于项王的武力而已。”
“反观汉王,从他入关灭秦后与当地父老豪杰约法三章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个仁义爱民之人,若非如此,当日号召各诸侯王与他一块伐楚的时候也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了。”
“虽然不久前汉王经历了一场大败,但是他只要收拢诸侯之后,退守荥阳,再让人源源不断地从蜀、汉运往粮食支援前线,那么他定能东山再起。”
“一旦楚汉两国再次交战,若是汉国胜了,依附项王的你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若是楚国胜了,基于项王对部下吝啬的性子,大王你也得不到太多的好处,相反说不定还会受他连累。”
“因为天下诸侯能因为项王的不义而联合起来反他一次,就能反他两次、三次,到时候若是项王再向大王征调军队,你是答应呢?还是再次托辞重病不能前往?”
“你要是答应的话,项王不一定会记着你的好,因为你已经托辞过一次了,你要是不答应的话,那完啦,项王肯定会新账旧账跟你一块算。”
“所以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大王你为什么还要将自身的安危和荣辱都托付到项王的手中?倒不如直接归附我们汉国,只要你发兵牵制住项王的兵马数月,汉王想要夺取这天下就能万无一失了,到时候他定会重重厚赏你,让大王你拥有比现在更大的封地。”
听到随何提到项羽杀害义帝一事,英布的表情就变得有些不自在,因为带头杀害义帝的虽然是项羽,但是最终击杀义帝于郴县的却是英布手下的将领。
不过英布只心虚了三秒,三秒后他又在心底里为自己开脱了,本来他就没想杀义帝的,和他也无利益冲突,要不是项羽暗中命令的话,他又怎么可能做出这样不义之事?
所以真的要怪的话,那也应该怪项羽而不是他才对。
尤其是在听到随何说彭城一战后,诸侯们纷纷背汉投楚是因为屈服于项羽的武力时,英布十分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