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儿让蔡京很无奈,连续多次在公众场合辟谣,都没有效果。
后来还是徽宗亲自出面才澄清了事实。
可见,小报在刊登和搜集消息方面,已经做到了出类拔萃。
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主动“制造新闻”。
在汴京。
私人经营的报纸行业里,各类小报零零散散的也有十几家,什么张氏小报,御街小报,虹桥新闻,等等,都带着小报和新闻二字。
但是,其中最著名的依旧是《小报》和《新闻》。
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两家报纸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整个汴京,不仅朝廷官员会看,就连朝中宰相,甚至在宫里的官家和妃子,闲暇时间也会看报了解市井消息,影响力甚至辐射到周边的城市。
不仅如此,每个月还有商人大量购买,送往江南各地。
而这些小报也靠着这样不断的扩大发行,赚了不少的银子,不断地扩大规模。
《小报》的报房,在潘楼南街的最中心地段儿。
也是最好的地段。
报房是一座很气派的是二层楼,装潢华丽,门头一块上好的楠木匾额,用金粉龙飞凤舞的写着两个大字:
“小报”
楼里不时的,有穿着体面的听风报探们,拿着一摞摞报纸进进出出的,行色匆匆。也有穿着长衫的文人撰稿们,三三两两的捋着短须出来透气,颇有一点现代写字楼的感觉。
望着眼前这座古色古香,极为气派的二层楼。
杨蔓娘捏了捏怀里用油纸包好的小说稿子。
暗自给自己鼓了鼓劲儿。
深吸了一口气,阔步走了进去。
第16章
“这位,小娘子,来小报是有什么消息要卖吗?”
一进小报大门,便有一个穿着圆领长袍,外罩浅灰色兔皮袄儿的年轻男子拱手迎了上来,男子年纪约莫二十来岁,虽然脸上挂着职业性的笑容,却也很顺眼有亲和力。
大约是把她当做卖消息的小老百姓了。
毕竟小报除了听风报探以外,也是对民间公开悬赏各类消息的,一个足够劲爆的消息,悬赏价格十几文到上百文不等。
杨蔓娘从老二杨士林那里也了解了报房的运行机制,知道这人是个报房厅堂管事。
也就类似于现代银行和酒店的大堂经理。
专门负责引导客人,和快速了解客人需求的。
杨蔓娘摇了摇头。
笑着道:
“我不卖消息,请问官人怎么称呼?”
“小娘子客气了,鄙人姓蒋,小娘子叫我蒋管事就好。”
男子显然受过良好的培训,虽然杨蔓娘的穿着几乎可以称得上寒酸,但他的语气依旧如沐春风。
不过,这种如沐春风里带着一丝明显的距离。
显然也并没有和杨蔓娘多寒暄的意思。
蒋管事再一次问道:
“不知道小娘子有什么地方需要鄙人效劳的吗?”
“我想求见你们东家,烦请官人帮我通报一下。”
瞧出对方不想寒暄拉近关系。
杨蔓娘自然也不好再继续套近乎。
便直接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小娘子有拜帖吗?”
“额没有,管事帮帮忙吧!但我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我有一个能给报房赚到钱的点子,若是能见到东主,不管成与不成,我一定给官人一份满意的谢礼。”
杨蔓娘眼神真诚,特意的加重了“重要”这两个字。
并双手合十,低声许下了谢礼。
虽然,她现在没有钱,但是她相信只要见到小报东主,她一定可以说服对方,到时候自然就有钱了,自然也可以给对方谢礼了。
不过。
对于蒋管事来说,杨蔓娘的许诺,却一点儿也没有让他心动。
这么大年纪的小娘子,绣花儿也就罢了。又能有什么好点子,故弄玄虚来报房碰运气罢了。无非就是小娘子在街上得了什么消息,觉得奇货可居想要卖高价,这样的事儿对于报探们来说,或许算的上重要,但对于蒋管事,以及他背后的大管事和东主来说,委实算不得什么。
至于谢礼的事儿,蒋管事就更没有当真,毕竟,眼前这个小娘子穿着寒酸,怕多半是穷苦出身,又怎么可能出的起什么像样儿的谢礼。
蒋管事倒不是说非要故意为难这么个可怜兮兮的小娘子。
事实上,他家东主虽然是偏房出生,但其出身的家族,在汴京也是很显赫的,否则,东主也不可能有资格在汴京办报了。而东主光在在汴京的生意有三四十处,每天日理万机,很多产业都根本没时间去瞧。
就是来小报这边儿略频繁一点儿,也是两三个月的时间才来一次,还在楼上跟大管事忙的不行,实在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包括蒋管事自己,也只能在每年年底,发年赏的时候,远远的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