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离开后,赵元溪心情愈发好了,又了却了桩事,真不愧是她!
陶志进了学院之后,其他的儒家学子也跟着在元溪学院担了职,或多或少得都教了些人。
阳光直射大地,冰雪逐渐开始融化,一直藏在雪地里的冬小麦也渐渐恢复了生机,开始抽芽,冒出新的绿叶。
赵元溪见麦地长势良好,不免松了口气。
越冬的植物最怕的就是抗不过这寒冬。
赵元溪注意到即便已经提前做了防冻措施,除了她投放了新种的农地,其他地方的冬小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植株普遍矮小瘦弱,叶子呈现黄绿色,长势也十分缓慢。
她忍不住感叹,不愧是系统出品的良种,抗寒能力比普通的冬小麦要强不少。
赵元溪这会正向褚交代早春时冬小麦的管理措施,身后乌泱泱地来了一群人。
长今立马挡在赵元溪身前,满脸戒备。
“站住,你们是何人?”
治粟内史赶忙解释,“太后娘娘恕罪,下官孙离,是秦国的治粟内史,今日来此是奉大王的命令,将这些农人带来相助于您的,以备今年的春耕。”
孙离得了秦王的命令,从秦国上下找来农家人,可农家人实在太少,他找来的只能说是农人,有不少的种地经验。
没办法,数百年来历代秦王皆重视法家,对于其他学派并不太重视,又加上农家以农为本,强调君民并耕,主张土地均分和其他东西公平分配,这自然引得秦国上层不满。
第117章 吃到肉了
这么些年来,秦国农家人不断凋零。
他能寻到这些善于耕种的能手,已是不易。
赵元溪看着这群皮肤黝黑的汉子,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发愁。
她看向孙离,问道,“他们可都会识字?”
光会种地还不行,得有办法把这些种地技巧给推广出去,要是不认字,那可能会有不少的麻烦。
孙离打包票道:“太后放心,这些人都是臣精挑细选出来的,都识得秦字。”
赵元溪这才松了口气,招呼着他们上前,“既然都是我秦国的种地好手,不妨来讨论一下这块麦地,该如何打理更好?”
众人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赵元溪也时不时插上一句。
孙离虽已听说赵太后在这边种地,还种得十分好,他那时以为太后只是把命令传下去,种地由当地的农人负责,可现在他才惊讶地发现,太后才是那个真正的种地能手。
他虽不是农家人,但作为秦国的治粟内史,平日里需要对农地和粮食进行管理,统筹全国的赋税,还有就是负责农业推广,所以对这些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
那些优秀的农业技术送上来的时候,必然会经过他的手,才能传达到全国各处。
孙离静静地在一旁听着,越听越是震惊,水车还有水磨坊竟是从太后这里流出来的吗?
想当初,他欲让那个叫栎的年轻人,到他身边来当副手,却被对方直接拒绝,他还为此恼怒许久,不曾想原来是人家早就有了去处。
“孙内史,回去同大王说一声,这些人我留下了。”赵元溪回头,朝着孙离道。
孙离回过神,连忙拱手,“诺,臣定然如实同大王言明。”
“另外,大王还吩咐,这些人不必留在沧浪阁,臣已经让人在雍城县衙旁另选了住处,太后您若是有事,可随时传话给他们。”
赵元溪挑眉,嬴政这是还记得她说自己没钱,既然不用自己出钱出地,那她自然是十分愿意的。
“我知道了。”
她转过身来,笑道,“诸位各有所长,能得诸位相助,是我的荣幸,只是许多事还有不同的意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得先统一目标才行,是以我会让人教你们些在这里种地的要点。”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习惯和行事方式。
种地讲究因地制宜,但同一块地显然不需要不同的声音,而是要选出最好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