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7o8节(1 / 3)

关键是凭六十年代的科学技术和材料学,完全仿制不了。

就算是2016年的华国如此强大了,但是最顶级的心脏支架还是依赖进口,因为你材料学破译不了,你就是造不出来。

但经过这次西安之行,给林三七另一个启发:自己似乎还是应该更关注多发病,常见病。

他的思维也是在不断变化当中。

这时候盛厅长也感慨道:

“消炎药(抗生素)其实不止是基层急需,我们各级医院都是急需状态。我们陕省地处大西北,因为物流不畅等原因,非常吃亏。

解放前,沪海几个大洋一支盘尼西林,运到我们陕省就变成了一两根小黄鱼,这价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解放后也一样,部里从国外搞到一批盘尼西林,分配到我们陕省又没有多少支,我们死活都沾不到便宜呀。”

林三七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的确,反正其余途径我不知道,我帮国内搞到那么多盘尼西林,国家除了保障部队优待供应外,剩下就是供应几个工业基地了。

像什么沪海、首都、天津、重庆等等工业城市。噢,还有一个大户,那就是东北地区。那边是重工业基地,工人老大哥肯定需要优先使用的。”

陕省这时候有啥?除了西安还好一些,剩下的都只能叫革命老区。

哪怕到了八十年代,孙少安的媳妇贺秀莲去石圪节公社寻找胡德禄做了个头发,都差点被丈夫给锤死,就是因为太穷了。

这样的西北农业省还想分到多少珍贵的盘尼西林?

当然西北地区算来,陕省算好的,边疆省、宁省因为有民族政策也能照顾,多少能沾点便宜。

最惨的就是甘省,这个默默无闻的省份,无论在六十年代还是在2016年,似乎都不被重视,啥好事也轮不到,一直是全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

从抗生素发明,一直到六十年代,全世界主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一种是磺胺,一种就是青霉素。

青霉素在1943年才开始少量供应军队,成规模已经到了二战的后期了。

在青霉素发明之前,唯一的抗生素的,就只有磺胺。

磺胺是德意志先发明的,但小胡子认为科研是鱿鱼人的玩意,使得德意志没有配备磺胺,直到海德里希遇刺后才意识到抗感染的重要性,德军才开始配备。

米国和鹰国就比较聪明,从一开始就配备了磺胺,这是赢得二战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

再后来,鹰国人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不会纯化,也就生产不出来。

是牛津的弗洛里团队从弗莱明的论文和菌株开始进行纯化,一名叫钱恩的科学家做的纯化的,这才成功提炼出青霉素。

但这已经是二战期间,鹰国天天挨炸,物资紧缺,根本没有能力大量生产。

于是有相关科学家来到米国,利用米国农业部的发酵能力,加上全米药厂的合作,才使得青霉素能够临床应用。

这也是为什么走私的盘尼西林全部来自米国的原因。

三人科学家还因为发明了青霉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843章 头孢替代青霉素

当鹰国人还在为青霉素争吵的时候,米国人很聪明,眼光也很毒辣,直接将青霉素定为国家第二优先,仅次于发展原子弹。

并在1943年开始向军队少量提供青霉素,但当时的生产成本极高,只能给有生命危险的伤员使用。

比如1943年前5个月一共生产出5亿单位青霉素,这点产量只能救治180位危重病人,可见青霉素产量之低。

产量低就意味着价格死贵,1943年,青霉素在米国的售价是每剂200美元。

就这价格运到沪海,那价格是翻上几倍的。

根据伟人身边警卫回忆录里记载,1948年伟人有一次出差,在半路遇到了一个病重的小女孩,必须要用青霉素治疗。

但是伟人那时候身上只有宋国母在重庆谈判时送他的7支青霉素,而且当时只剩下了一支。

伟人不顾保健医生的阻拦,坚持将这最后一支宝贵的青霉素给了小女孩使用,才救人一命。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连伟人都搞不到太多的青霉素,否则警卫也不会当做一件大事记录下来。

由此可见,青霉素的价格会有多贵,人家米国自己都生产不了多少,运到沪海和香江,那就是以天价来形容的。

5万单位青霉素换一根315克小黄鱼,就这么简单。

我们国家也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是有眼光的,知道青霉素的重要性。

比如留洋医学博士汤飞凡,1943年,他就在昆明成功研发出每瓶包含五万单位的青霉素。

当时他的青霉素生产车间条件非常非常艰苦。

用一只破木船作为回收设备,放入湖中进行透析;没有自来水,全靠一台每天用完就要修理的锅炉;胃霉是从自己养的猪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