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子误伤父案,依汉律,“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以《春秋》之义论君子原心,赦之。秦皇,朕以为救父却被枭首不妥,不如赦之。】
秦念不由得赞叹群聊成员扮演的严谨性。
李世民的论点就比未成年刘弗陵有水平多了。
子误伤父案,指的是父亲跟人争斗,被人用佩刀刺伤,儿子拿木棍救父,却不慎误伤父亲。
按照汉律,殴打父亲是死罪。
而董仲舒引用许世子止弑君案,为这个儿子脱罪。
《春秋》记载许国世子止送药给他爹许悼公,许悼公喝药后死去,记录为“弑其君”。
《春秋公羊传》解释此事:“葬许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即《春秋》记录“葬许悼公”这件事,是赦免了许世子止。
那么根据本心,儿子殴父的本意是救父,也应当被赦免。
这是春秋决狱的经典案例。
唐太宗讲述这个案例,是在反驳她先前说春秋决狱中的“论心定罪”不妥。
但这一点说服不了秦念。
【秦念:律法定刑不当,就应该修改律法:过失殴父,轻罪或无罪。】
【秦念:春秋决狱,损害的是律法的权威。是善是恶,谁说了算?张汤给颜异定的腹诽罪就是跟儒家学的论心定罪。】
大农令颜异震惊地看向张汤。
腹诽罪?
当初窦婴田蚡相争,田蚡给窦婴定的罪名就是“腹诽而心谤”。
此罪极为严重,当诛!
所谓腹诽,就是未发于言。
都没说话,定腹诽罪不就是无法论证、凭心而论吗?
颜异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的第十一世孙,当然修习儒学,也当然赞同春秋决狱。
可被张汤强按腹诽罪,颜异才意识到论心定罪有多么荒谬。
【刘彻:颜异因何事被定罪?】
大司农位列九卿,刘彻当然想知道这个重臣又是怎么死的。
刘弗陵有点不忍看。
阿父不该问这个问题。
【秦念:元狩四年,国库空虚。你与张汤研发白鹿皮币,一张四十万钱强行卖给王侯们勒索钱财。颜异对此表示异议,得罪了张汤。两年后,张汤以腹诽罪将他处死。】
【刘彻:……】
汉武帝时期的王侯们:“?!”
今岁,陛下就要以一张四十万钱的白鹿皮币勒索他们?
但就算知道是勒索强卖,也没有谁敢不买。
难道要去造千古一帝的反吗?
淮南、衡山、江都三王密谋造反,相关人等全被张汤治罪,连陛下想要宽赦的严助和伍被都没能脱罪。
谁还敢忤逆陛下?
同样令他们无法接受的是:
黔首看到国库空虚,而陛下选择勒索王侯来充实国库时,陛下的民心竟然又上升了十数位。
第17章
嬴政饶有兴味地看着天幕所言。
这汉武帝刘彻,倒是有趣。
李斯却是苦笑不已。
与刘彻之举无关,而是秦念那句“律法定刑不当,就应该修改律法”引起陛下的注意。
陛下令他将秦法不当之处全部罗列出来,择日朝议修法。
仅列出不当之处,就是极繁琐之事。
………
刘邦尤喜刘彻。
这般“勒索”作为,诸位王侯却无人敢忤逆——
不愧是声誉值仅次于始皇帝的帝王。
纵然他是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也不敢如此对待诸王侯。
修正律法一事,倒是可以做。
刘邦看向萧何。
萧何无奈,只得领命。
大修汉律,将涉及多少权贵的利益?
………
刘弗陵、刘询皆将此事托付给霍光。
两个时期的霍光:“……臣必不负所托。”
相比萧何,他们不用忧心得罪太多权贵。
霍家,是这两个时期最大的权贵。
连皇帝都不能轻易动他们。
………
刘启看了眼自己的丞相,再次后悔处死了老师晁错。
周亚夫……
唉。
主父偃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
………
应修改律法,而不是以春秋决狱。
“秦法之患,可除矣。”
刘秀叹道。
难怪秦念稳居民心榜首。
相比衍生出荒谬如腹诽罪的“论心定罪”,显然改法更利于黔首。
刘秀九岁而孤,勤于稼穑,深知官吏贪腐之害。
他清楚黔首连律法都不甚明了,而春秋决狱还需要熟知儒家经典。
官吏豪富常以律法欺民,又以春秋决狱为自己脱罪。
因此刘秀极为重

